The other day, Sarah noted that on her laundry detergent, it said “In case of accidental ingestion, give a glass of water or milk, and contact a poison control center.” She thought it odd that they would want you to drink milk. The purpose of drinking at all was clear… to dilute the detergent. Even very dangerous poisons can be handled by your body if they are diluted enough. But what was so special about milk? We had two theories: one involved the basicity of milk, and the other involved the lactose sugar in milk.
I looked into it further, and my lactose guess was right. See, milk contains a sugar called lactose that the human body is unable to digest by itself. Lactose is a disaccharide (sugar made up of two units) consisting of one glucose unit and one galactose unit connected by a beta linkage. Lactose is digested in mammals (like humans) only with the help of an enzyme called lactase which cleaves the lactose in half… allowing the individual sugars to be absorbed by the body. The problem here is that there is a limited amount of lactase produced, and as humans age, many stop producing it altogether, making it harder and harder to digest the lactose sugars in milk. Eventually, many adults become lactose intolerant, meaning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digest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lactose. Interestingly, lactose intolerance varies widely by ethnicities. Those of African or Asian descent are almost always lactose intolerant. Europeans and some from India and the Middle-East retain lactase at a higher rate, likely due to a micro-evolutionary adaptation resulting from cultures in which lactose-containing foods are more common.
At any rate, even someone with the ability to digest lactose only has a limited amount of the lactase enzyme with which to process the sugar. Once all available enzymes are put to work breaking up lactose, additional incoming lactose molecules are put on a waiting list. While they’re waiting for a lactase spot to open up, your incredibly acidic gastric juices start doing a number on the milk that is just sitting in your stomach. The hydrochloric acid in your stomach turns the milk into hard-to-digest curds… sort of like what milk looks like when you leave it out for a few days. These curds end up coating your stomach and your intestines, and give you a case of indigestion. And if you’ve just swallowed a poison, indigestion is exactly what you want!
So there’s the answer… by drinking milk, you not only dilute the detergent (or other poison), you overwhelm the lactase enzymes, allowing your stomach’s hydrochloric acid to curdle the milk, which coats your stomach and intestines, slowing down the rate with which your body absorbs the poison.
So why not just induce vomiting? Well, you could choke, your stomach acid will erode your esophagus, the substance you swallowed could be harmful to your lungs or esophagus, and you’ll become severely dehydrated, which could actually be worse for you than the poison you ingested. The milk just “pauses” your digestion until you can seek proper medical care.
ADDITION:
What happens when you ingest milk and vitamins at the same time?
The answer is quite obvious, you won’t absorb those vitamins and nutrients at a rate in which would match adequate nutritional intake. Although milk may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vitamins and nutrients at a base level, these nutrients are not absorbed and thus end up in feces and urine.
However, inducing vomiting may be a better option then eating butter or drinking milk in some instances. The esophagus erosion is minimal compared to the potential stomach damage which could occur when corrosive poisons are present.
source:http://txfx.net/2005/10/20/in-case-of-poison-ingestion-drink-milk/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ta们说女生正确的生活方式
1.在乾淨的床上裸睡
2. 生理期不吃巧克力,因為會加重痛經
3. 養成記錄生理週期的習慣
4. 透過運動而非調整型內衣來塑造曲線
5. 不翹二郎腿,以免壓迫神經
6. 貼身衣物不干洗
7. 拉風的丁字褲不適宜日常穿著
8. 去年的衣服要進行曝曬後才可以穿
9. 如非必要,不使用衛生護墊
10. 定期檢查化妝品的保質期
11. 洗浴後一小時再化妝
12. 即使愛美,也不要在耳朵上部的外緣軟骨部位穿耳洞
13. 了解自己的家庭病史,特別是母親和外婆的病史
關於飲食
1. 在牛奶和豆漿之間,選擇後者
2. 覺得還可以再吃半碗飯時,離開餐桌
3. 如果身體不感到飢渴,每天只需飲用4杯水
4.多喝酸奶
5. 無論什麼原因,都別抽煙
6. 在食譜裡添加雜糧和菜蔬
7. 飲綠茶勝過紅茶
8. 重視早餐多過晚餐
9. 控制鹽的用量
10. 起床後先刷牙,再喝水
11. 經常嚼口香糖
12. 一早一晚,兩個蘋果可以有效改善便秘
13. 純素食可能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造成不孕
14. 每周至少吃一次魚
15.遠離可樂等碳酸飲料
16. 不喝久煮的火鍋湯
17. 沒有果汁牛奶這回事,它們是天生的冤家
18. 飯前吃水果勝過飯後
19. 睡前可以來一杯紅葡萄酒
20. 喝咖啡可能引起女性骨質疏松
關於運動
1. 多享受早晨8-9點的陽光
2. 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可以保持優美的腿部線條
3. 熱水泡腳可有效預防靜脈曲張
4. 精神極度疲倦時並不適宜以運動減壓,休息更重要
5. 冬季少做戶外運動
6. 10層以下,不乘坐電梯
7. 每三個月改變一次你的健身選單
8. 每天運動半小時,而非週末運動3小時
9. 邊看電視邊做柔軟體操
10. 經常散步
11. 午休也是健身的好時間,不一定非等到晚上
12. 光腳穿運動鞋固然舒服,卻對健康不利
13. 睡半硬的床鋪更有利於頸椎健康
14. 去正規的醫院而非美容院接受按摩
15. 非運動狀態下不喝功能性飲料
16. 運動後休息半小時再入浴
17. 不在過吵的健身房中鍛鍊
18. 正確的姿勢比專程去健身更有效
2. 生理期不吃巧克力,因為會加重痛經
3. 養成記錄生理週期的習慣
4. 透過運動而非調整型內衣來塑造曲線
5. 不翹二郎腿,以免壓迫神經
6. 貼身衣物不干洗
7. 拉風的丁字褲不適宜日常穿著
8. 去年的衣服要進行曝曬後才可以穿
9. 如非必要,不使用衛生護墊
10. 定期檢查化妝品的保質期
11. 洗浴後一小時再化妝
12. 即使愛美,也不要在耳朵上部的外緣軟骨部位穿耳洞
13. 了解自己的家庭病史,特別是母親和外婆的病史
關於飲食
1. 在牛奶和豆漿之間,選擇後者
2. 覺得還可以再吃半碗飯時,離開餐桌
3. 如果身體不感到飢渴,每天只需飲用4杯水
4.多喝酸奶
5. 無論什麼原因,都別抽煙
6. 在食譜裡添加雜糧和菜蔬
7. 飲綠茶勝過紅茶
8. 重視早餐多過晚餐
9. 控制鹽的用量
10. 起床後先刷牙,再喝水
11. 經常嚼口香糖
12. 一早一晚,兩個蘋果可以有效改善便秘
13. 純素食可能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造成不孕
14. 每周至少吃一次魚
15.遠離可樂等碳酸飲料
16. 不喝久煮的火鍋湯
17. 沒有果汁牛奶這回事,它們是天生的冤家
18. 飯前吃水果勝過飯後
19. 睡前可以來一杯紅葡萄酒
20. 喝咖啡可能引起女性骨質疏松
關於運動
1. 多享受早晨8-9點的陽光
2. 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可以保持優美的腿部線條
3. 熱水泡腳可有效預防靜脈曲張
4. 精神極度疲倦時並不適宜以運動減壓,休息更重要
5. 冬季少做戶外運動
6. 10層以下,不乘坐電梯
7. 每三個月改變一次你的健身選單
8. 每天運動半小時,而非週末運動3小時
9. 邊看電視邊做柔軟體操
10. 經常散步
11. 午休也是健身的好時間,不一定非等到晚上
12. 光腳穿運動鞋固然舒服,卻對健康不利
13. 睡半硬的床鋪更有利於頸椎健康
14. 去正規的醫院而非美容院接受按摩
15. 非運動狀態下不喝功能性飲料
16. 運動後休息半小時再入浴
17. 不在過吵的健身房中鍛鍊
18. 正確的姿勢比專程去健身更有效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空腹不能吃的食物
牛奶、酸奶、豆浆
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空腹饮用,蛋白质将“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起不到营养滋补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与饼干、糕点等含面粉的食品同食,或餐后两小时再喝,或睡前喝。
酒
空腹饮酒会刺激胃黏膜,久之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另外,人空腹时本身血糖水平就较低,此时饮酒很容易出现低血糖,脑组织会因缺乏葡萄糖的供应而发生功能性障碍,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及饥饿感,严重者会发生低血糖昏迷。
茶
空腹饮茶会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还会引起“茶醉”,表现为心慌、头晕、头痛、乏力、站立不稳等。
糖
糖是一种极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空腹大量吃糖,人体短时间内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insulin)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会使血液中的血糖骤然升高,实属不利。而且糖属酸性食品,空腹吃糖还会破坏机体内的酸碱平衡和各种微生物的平衡,对健康有害。
柿子、番茄
它们含有较多的果胶、单宁酸,上述物质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凝胶块,易形成胃结石。
香蕉
香蕉中含有较多的镁元素,空腹吃香蕉会使人体中的镁骤然升高而破坏血液中的镁钙平衡,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山楂、桔子
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如果酸、山楂酸、枸橼酸等,空腹食用会使胃内酸度猛增,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可导致腹胀、嗳气、返酸,甚至加重胃炎和胃溃疡。
大蒜
大蒜含有强烈辛辣的大蒜素,空腹食蒜会对胃黏膜、肠壁造成强烈的刺激,引起胃肠痉挛、绞痛。
白薯
白薯中含有单宁酸和胶质,会刺激胃壁分泌更多胃酸,引起烧心、嗳气等不适感。
冷饮
空腹时暴饮各种冷冻食品,会刺激胃肠发生痉挛,久之将导致各种酶促化学反应失调,诱发肠胃疾病;女性月经期间还会使月经发生紊乱。
咖啡
刺激胃酸分泌
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空腹饮用,蛋白质将“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起不到营养滋补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与饼干、糕点等含面粉的食品同食,或餐后两小时再喝,或睡前喝。
酒
空腹饮酒会刺激胃黏膜,久之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另外,人空腹时本身血糖水平就较低,此时饮酒很容易出现低血糖,脑组织会因缺乏葡萄糖的供应而发生功能性障碍,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及饥饿感,严重者会发生低血糖昏迷。
茶
空腹饮茶会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还会引起“茶醉”,表现为心慌、头晕、头痛、乏力、站立不稳等。
糖
糖是一种极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空腹大量吃糖,人体短时间内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insulin)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会使血液中的血糖骤然升高,实属不利。而且糖属酸性食品,空腹吃糖还会破坏机体内的酸碱平衡和各种微生物的平衡,对健康有害。
柿子、番茄
它们含有较多的果胶、单宁酸,上述物质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凝胶块,易形成胃结石。
香蕉
香蕉中含有较多的镁元素,空腹吃香蕉会使人体中的镁骤然升高而破坏血液中的镁钙平衡,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山楂、桔子
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如果酸、山楂酸、枸橼酸等,空腹食用会使胃内酸度猛增,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可导致腹胀、嗳气、返酸,甚至加重胃炎和胃溃疡。
大蒜
大蒜含有强烈辛辣的大蒜素,空腹食蒜会对胃黏膜、肠壁造成强烈的刺激,引起胃肠痉挛、绞痛。
白薯
白薯中含有单宁酸和胶质,会刺激胃壁分泌更多胃酸,引起烧心、嗳气等不适感。
冷饮
空腹时暴饮各种冷冻食品,会刺激胃肠发生痉挛,久之将导致各种酶促化学反应失调,诱发肠胃疾病;女性月经期间还会使月经发生紊乱。
咖啡
刺激胃酸分泌
食物相忌
1》不能一起吃的食物
红薯和柿子——会得结石
鸡蛋和糖精——容易中毒
洋葱和蜂蜜——伤害眼睛
豆腐和蜂蜜——引发耳聋
萝卜和木耳——皮肤发炎
芋头和香蕉——腹胀
花生和黄瓜——伤害肾脏
牛肉和栗子——引起呕吐
兔肉和芹菜——容易脱发
螃蟹和柿子——腹泻
鲤鱼和甘草——会中毒
2》20种不能一起吃的食物
1. 猪肉*菱角——肚子痛
2. 牛肉*栗子——引起呕吐
3. 羊肉*西瓜——伤元气
4. 狗肉*绿豆——会中毒
5. 兔肉*芹菜——脱发
6. 鸡肉*芹菜——伤元气
7. 鹅肉*鸡蛋——伤元气
8. 甲鱼*苋菜——会中毒
9. 鲤鱼*甘草——会中毒
10. 螃蟹*柿子——腹泻
11. 白酒*柿子——会胸闷
12. 红薯*柿子——会得结石
13. 糖精(片)*鸡蛋——会中毒、重则死亡
14. 红塘*皮蛋——会中毒
15. 洋葱*蜂蜜——伤眼睛
16. 豆腐*蜂蜜——耳聋
17. 萝卜*木耳——得皮炎
18. 马铃薯*香蕉——面部生斑
19. 芋头*香蕉——腹涨
20. 花生*黄瓜——会伤身
3》21种食物不能一起吃
1.猪肉菱角若共食,肚子疼痛不好受.
2.牛肉栗子一起吃,食后就会发呕吐.
3.羊肉滋补大有用,若遇西瓜定相侵.
4.狗肉滋补需注意,若遇绿豆定伤身.
5.兔肉芹菜本不合,同食之后头发脱.
6.鸡肉芹菜也相忌,同食就会伤元气.
7.鹅肉鸡蛋不同窝,一同入胃伤身体.
8.鲤鱼甘草性相反,兼食而之定伤身.
9.黄鳝皮蛋皆佳肴,不可同桌结伴行.
10.鸡蛋若遇消炎片,同室操戈两相争.
11.鸡蛋糖精更相克,同食中毒更伤身.
12.柿子红薯若同吃,体内结石易形成.
13.柿子螃蟹也相背,同食之后会腹泻.
14.柿子白酒更不合,食后使你心发闷.
15.豆腐蜂蜜伴着吃,味道虽好耳要聋.
16.洋葱蜂蜜也不合,同食就会伤眼睛.
17.香蕉芋头本不合,同时入胃腹胀痛.
18.香蕉相克马铃薯,同食面部要起斑.
19.黄瓜生熟都可以,进食之际忌花生.
20.萝卜木耳不同食,食了容易生皮炎.
21.萝卜水果更相背,甲状腺肿会诱发.
4》这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吃,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各种美食之间,常常相冲相撞。
如果将这些相冲撞的食物同食,不但不会得到美的享受,
反而会损害身体,真是不可不防呀!
啤酒忌白酒啤酒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容易挥发,
如果与白酒同饮,就会带动酒精渗透。
有些朋友常常是先喝了啤酒再喝白酒,或是先喝白酒再喝
啤酒,这样做实属不当。想减少酒精在体内的驻留,最好是
多饮一些水,以助排尿。
酒精忌咖啡酒中含有的酒精,具有兴奋作用,而咖啡所含
咖啡因,同样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两者同饮,对人产生的
刺激甚大。如果是在心情紧张或是心情烦躁时这样饮用,会
加重紧张和烦躁情绪;若是患有神经性头痛的人如此饮用,
会立即引发病痛;若是患有经常性失眠症的人,会使病情恶
化;如果是心脏有问题,或是有阵发性心跳过速的人,将咖啡
与酒同饮,其后果更为不妙,很可能诱发心脏病。一旦将二者
同时饮用,应饮用大量清水或是在水中加入少许葡萄糖和食
盐喝下,可以缓解一下不适症状。
解酒忌浓茶有些朋友在醉酒后,饮用大量的浓茶,试图解酒。
殊不知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与酒精结合后,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不但起不到解酒的作用,反而会加重醉酒的痛苦。
鲜鱼忌美酒含维生素 D高的食物有鱼、鱼肝、鱼肝油等,吃
此类食物饮酒,会减少人对维生素 D吸收量的6—7成。人们常
常是鲜鱼佐美酒,殊不知这种吃法却丢了上好的营养成分。
虾蟹类忌维生素虾、蟹等食物中含有五价砷化合物,如果与含
有维生素 C的生果同食,会令砷发生变化,转化成三价砷,也就
是剧毒的“砒霜”,危害甚大。长期食用,会导致人体中毒,免疫
力下降。
牛奶煮沸时忌加糖牛奶中所含的赖氨酸在高温下与果糖结合
成果糖基赖氨酸,不易被人体消化。食用后会出现肠胃不适、
呕吐、腹泻病症,影响健康。
菠菜忌豆腐菠菜中所含的草酸,与豆腐中所含的钙产生草酸
钙凝结物,阻碍人体对菠菜中的铁质和豆腐中蛋白的吸收。
牛奶忌朱古力朱古力中含有草酸,与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
钙质结合后产生草酸钙。一些人食用后会发生腹泻现象。
5》哪些食物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经常喝牛奶对健康好处多多,但食物总有互相抵触发生反应
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点神,记住哪些食物不可一起
食用,以免危害你的身体健康,下面介绍一下牛奶和哪些食物
不可同时服用?
<<橘子>>在喝牛奶前后1小时左右,不宜吃橘子。因为牛奶中
所含的蛋白质与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后,就会发生凝固,从而影
响人体对牛奶的消化与吸收,在服用牛奶这个时间段里同样
不宜食用其他酸性水果。
<<果汁>>牛奶中的蛋白质80%为酪蛋白,牛奶的酸碱度在
4.6以下时,大量的酪蛋白便会发生凝集、沉淀,难以消化吸收,
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
等酸性饮料。
<<糖>>牛奶中含有的赖氨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果糖反应,生成
有毒的果糖基赖氨酸,有害于人体。鲜牛奶在煮沸时不要加糖,
煮好牛奶后等牛奶稍凉以后再加糖。
<巧克力>>牛奶含有丰富蛋白质和钙,而巧克力含有草酸,两者
同食会结合成不溶性草酸钙,极大影响钙的吸收。甚至出现
头发干枯、腹泻、生长缓慢等现象。
<<药>>有人喜欢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其实,牛奶会明显地
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由于牛奶容易在药物的表面形成一个
覆盖膜,使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非水溶性物质,从而影响药效的释放及吸收。因此,在服药前后
1小时也不要喝奶。
6》哪些食物相克
以下相克食物2小时内不可同吃,望大家谨记。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海带忌猪血┄┄同食便秘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狗肉忌黄鳝┄┄同食则死
7、羊肉忌田螺┄┄同食积食腹胀
8、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9、番茄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10、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
11、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2、洋葱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13、黑鱼忌茄子┄┄同食肚子痛
14、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5、皮蛋忌红糖┄┄同食作呕
16、人参忌萝卜┄┄同食积食滞气
17、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
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蓝月
蓝月亮是从英语Blue Moon直译过来的一个名词,具体是指在公历一个月里出现的第二个满月,而并非蓝色的月亮。
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有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才能被我们 看到。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它与太阳分开的角度会不断改变,从而我们看到月球明亮部分的大小也随之改变,这就是月相变化。满月的月相也被称为“望 ”,两个望之间的间隔约为29.5天,这个时间长度也叫朔望月,比大部分阳历月的时间都短,因此就会出现一个月里有两个满月的情况了。
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有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才能被我们 看到。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它与太阳分开的角度会不断改变,从而我们看到月球明亮部分的大小也随之改变,这就是月相变化。满月的月相也被称为“望 ”,两个望之间的间隔约为29.5天,这个时间长度也叫朔望月,比大部分阳历月的时间都短,因此就会出现一个月里有两个满月的情况了。
虽然蓝月亮的名字听上去神秘而美丽,但月亮反射太阳光的颜色并不会变化,只有 地球大气中的灰尘和水气含量较高时会让它看上去稍有区别。由此可见蓝月亮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一月两满月的情况平均每32个月才会出现一次,因此在英文中 bluemoon也有“罕见,不常发生”之意。
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白血病 Leukemia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
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被明显吸附,
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 如:
- 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
- 毒化(苯等)
- 药物变异
- 遗传素质等
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
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前沙俄日本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回顾调查,各地区白血病 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
白血病是骨髓(marrow)、脾(spleen)、肝(liver)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
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
- 贫血
- 出血
- 感染发热
- 肝、脾、淋巴结肿大
- 骨骼疼痛。
白血病原发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其特征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 不同症状;周围血液血细胞有量(quantitative)和质(qualitative)的变化。
每天骨髓能产生上百亿个新的血细胞,大多数为红细胞(RBC)。而患有白血病的人体内产出的白细胞(WBC)比实际需要的多,且多数 的白细胞是不成熟的,为幼稚细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长。
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然而却不能像正常白细胞那样抗感染。体内这种白细胞的增多,会直接影 响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正常健康血细胞的产量。由于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Platelet)止血的产生,甚至没有足够的正常白细胞抗感染,很容易受伤、 出血、感染。
症状:
白血病的症状,主要跟骨髓内造血功能的破坏有关。由于白血球有穿渗进入组织的作用,部分症状也跟此种特性有关
1、骨髓造血功能破坏引起的症状
(1)容易发生青肿,点状出血:导因于制造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以致血小板缺乏;
(2)贫血:制造红血球的母细胞减少,导致红血球的缺乏。容易在走动,或运动时发生气喘和晕眩;
(3)持续发烧,感染经久不愈:大部分的白血球都是血癌细胞,无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2、血癌细胞穿渗组织引起的症状
(1)淋巴结肿大;
(2)骨痛或关节痛:血癌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生造成。轻敲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的胸骨,常会引起剧烈疼痛;
(3)牙龈肿胀;
(4)肝脾肿大;
(5)头痛和呕吐:血癌细胞穿渗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
(6)皮肤出现硬块:因为为看起来呈微绿色,又称绿色瘤;
(7)心包膜或是肋膜腔积水。
3、各类白血病的特殊表现
(1)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弥漫性出血;
(2)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病人血小板数目上升,脾脏肿大;
(3)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很少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好发的年纪主要是在中年以後,尤其是老年人;
(4)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是导致胸中膈淋巴腺肿大,往往压迫气管,导致呼吸急促、咳嗽;
(5)成人T细胞淋巴性白血病:因为血中钙离子过高,导致脱水,意识不清,昏迷。
并发病:
- 感染:
易发生严重的感染或败血症。常引起感染的细菌有: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 streptococcus)、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等。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illi),如绿脓杆菌(Pseudomonas)、大肠杆菌(Coli)、克雷白氏 杆菌(Klebsiella)等。
霉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Albicans)、曲霉菌(Aspergillus)、毛霉菌扩头毛孢子菌等,上述霉菌感染多发生于长期粒细胞闰少或持续发热而抗生素不敏感的患者。有的接受皮质激素治 疗的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更易被病毒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此外卡氏肺囊虫感染也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为其常见类型。
- 肠功能衰竭:
化疗药物、放疗手段影响肠胃功能,而导致胃功能衰竭,患者的营养补充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营养缺乏可发生肺炎、肠炎等并发症。
- 高尿酸血症:
正常人由于核酸代谢分解,每日尿中排出尿酸300~500mg。白血病患者使尿酸排出量增加数十倍。
- 出血:
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所以要根据病因打取积极止血措施,包括输注浓缩血小板
- 肺部疾患:
此外白血病细胞、浸润可阻塞肺部小血管、支气管而发生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胸片可有毛玻璃状或粟粒网状,可作肺部放射的试验性治疗。
- 电解质失衡:
白积压病治疗过程中常因白血病细胞破坏过多或因化疗药物性肾损害等原因而排钾过多。又因化疗引起饮食欲差,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纳入量不足而致低血钾。或因白血病细胞破坏使磷释放增多,导致低钙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钾、钙、钠等电解质浓度。
-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播散性血管是一组严重的出血综合征
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被明显吸附,
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 如:
- 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
- 毒化(苯等)
- 药物变异
- 遗传素质等
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
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前沙俄日本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回顾调查,各地区白血病 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
白血病是骨髓(marrow)、脾(spleen)、肝(liver)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
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
- 贫血
- 出血
- 感染发热
- 肝、脾、淋巴结肿大
- 骨骼疼痛。
白血病原发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其特征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 不同症状;周围血液血细胞有量(quantitative)和质(qualitative)的变化。
每天骨髓能产生上百亿个新的血细胞,大多数为红细胞(RBC)。而患有白血病的人体内产出的白细胞(WBC)比实际需要的多,且多数 的白细胞是不成熟的,为幼稚细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长。
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然而却不能像正常白细胞那样抗感染。体内这种白细胞的增多,会直接影 响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正常健康血细胞的产量。由于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Platelet)止血的产生,甚至没有足够的正常白细胞抗感染,很容易受伤、 出血、感染。
症状:
白血病的症状,主要跟骨髓内造血功能的破坏有关。由于白血球有穿渗进入组织的作用,部分症状也跟此种特性有关
1、骨髓造血功能破坏引起的症状
(1)容易发生青肿,点状出血:导因于制造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以致血小板缺乏;
(2)贫血:制造红血球的母细胞减少,导致红血球的缺乏。容易在走动,或运动时发生气喘和晕眩;
(3)持续发烧,感染经久不愈:大部分的白血球都是血癌细胞,无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2、血癌细胞穿渗组织引起的症状
(1)淋巴结肿大;
(2)骨痛或关节痛:血癌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生造成。轻敲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的胸骨,常会引起剧烈疼痛;
(3)牙龈肿胀;
(4)肝脾肿大;
(5)头痛和呕吐:血癌细胞穿渗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
(6)皮肤出现硬块:因为为看起来呈微绿色,又称绿色瘤;
(7)心包膜或是肋膜腔积水。
3、各类白血病的特殊表现
(1)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弥漫性出血;
(2)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病人血小板数目上升,脾脏肿大;
(3)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很少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好发的年纪主要是在中年以後,尤其是老年人;
(4)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是导致胸中膈淋巴腺肿大,往往压迫气管,导致呼吸急促、咳嗽;
(5)成人T细胞淋巴性白血病:因为血中钙离子过高,导致脱水,意识不清,昏迷。
并发病:
- 感染:
易发生严重的感染或败血症。常引起感染的细菌有: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 streptococcus)、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等。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illi),如绿脓杆菌(Pseudomonas)、大肠杆菌(Coli)、克雷白氏 杆菌(Klebsiella)等。
霉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Albicans)、曲霉菌(Aspergillus)、毛霉菌扩头毛孢子菌等,上述霉菌感染多发生于长期粒细胞闰少或持续发热而抗生素不敏感的患者。有的接受皮质激素治 疗的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更易被病毒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此外卡氏肺囊虫感染也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为其常见类型。
- 肠功能衰竭:
化疗药物、放疗手段影响肠胃功能,而导致胃功能衰竭,患者的营养补充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营养缺乏可发生肺炎、肠炎等并发症。
- 高尿酸血症:
正常人由于核酸代谢分解,每日尿中排出尿酸300~500mg。白血病患者使尿酸排出量增加数十倍。
- 出血:
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所以要根据病因打取积极止血措施,包括输注浓缩血小板
- 肺部疾患:
此外白血病细胞、浸润可阻塞肺部小血管、支气管而发生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胸片可有毛玻璃状或粟粒网状,可作肺部放射的试验性治疗。
- 电解质失衡:
白积压病治疗过程中常因白血病细胞破坏过多或因化疗药物性肾损害等原因而排钾过多。又因化疗引起饮食欲差,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纳入量不足而致低血钾。或因白血病细胞破坏使磷释放增多,导致低钙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钾、钙、钠等电解质浓度。
-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播散性血管是一组严重的出血综合征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
植物人,PVS ≠ coma
•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us),简称PVS。
• 所谓植物生存状态常常是因
~颅脑外伤
~或其他原因:如溺水、中风、窒息等大脑缺血缺氧
~神经元退行性改变(Neurodegeneration)等导致的长期意识障 碍。
• 表现为病人对环境毫无反应,完全丧失对自身和周围的认知能力。
• 病人虽能吞咽食物、入睡和觉醒,但无黑夜白天之分。
• 不能随意移动肢体。
• 完全失去生活自理 能力。
• 能保留躯体生存的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 昏迷(coma)
~可由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病变引起(占70%)
~又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后果: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中毒及电击、中暑、高原病等均可引起昏迷。
• 根据程度分为:
① 昏迷。对强烈痛刺激有反应,基本生理反应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② 中度昏迷。对痛刺激的反应消失,生理反应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③ 深昏迷。除生命体征存在外,其他均消失。
④ 过度昏迷。即[脑死亡]。
• PVS与[脑死亡](brain death)又有区别。
• [脑死亡]病人是永远不可能存活的。
• 其主要特征是
~自主 呼吸停止
~脑干反射消失
• PVS患者有自主呼吸、脉搏、血压。
• 体温可以正常,但无任何言语、意识、思维能力。
• 他们的这种[植物状态]其实是一种特殊的 昏迷状态。
~因病人有时能睁眼环视.貌似清醒.故又有[清醒昏迷]之称.
• 什么样的人能被定义为PVS?
• 目前国际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持续昏迷3个月以上,也有人认为要持续昏迷6个月以上。但大多数观点坚持认为当持续昏迷超过12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义为[植物人]。
• 真正的植物人苏醒的病例还是非常罕见的。
• 从医学角度看,这些病人其实是属于[长期昏迷(longterm coma)病人。
• 昏迷在临床上被定义 为[眼睛闭合的无反应状态]。
• 昏迷时间超过1个月,则被称为[长期昏迷](也有观点认为超过2周就属于长期昏迷)。
• 长期昏迷可分为昏迷、植物状态、轻微意识状 态等。
• 如果一个昏迷患者存活下来,植物状态或轻微清醒状态就开始了。
• 在区分和鉴别植物状态与轻微清醒状态时有诸多不同意见。
• 美国神经病学学院(AAN)提 出确定植物状态时要满足所有的4个标准和条件:
① 没有按吩咐动作的证据
② 没有可以被理解的言语反应
③ 没有可辨别的言语和手语来打算交谈和沟通的表 示
④ 没有任何定位或自主的运动反应的迹象
• 而轻微清醒状态则被定义为:
① 出现可重复的但不协调的按吩咐动作
② 有可被理解的言语
③ 通过可辨别的语言或 手语来进行沟通反应
④ 有定位或自主运动反应
• 如能满足上述4个标准中任何一个,那么这个患者可以被分类为轻微觉醒状态.
• 长期昏迷病人苏醒并不是医学奇迹 。
• 长期昏迷患者的苏醒,在临床上是很多见的
• 一份回顾性调查资料表明.有10%-50%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患者能够苏醒
• 美国国际昏迷康复研究所(ICRI)自1977年开始建立以后。
• 已经治疗了超过250例植物状态患者。
~92%的患者从长期昏迷中催醒过 来
~35%已经能够生活自理
~57%在体格、精神和智力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进步
~只有4%的病例没有产生任何改变
• 对175例重 型颅脑创伤长期昏迷病人(男性131例.女性44例)进行催醒治疗后
• 有110例恢复意识,其中绝大多数在昏迷3个月内苏醒
• 进一步资料分析表明:长期昏 迷病人能否苏醒,取决于:
~病人是否有原发性脑干伤(Primary brain stem injury)
~脑疝.(Herniation)
~伤情.
~年龄等多种因素.
• 所谓植物生存状态常常是因
~颅脑外伤
~或其他原因:如溺水、中风、窒息等大脑缺血缺氧
~神经元退行性改变(Neurodegeneration)等导致的长期意识障 碍。
• 表现为病人对环境毫无反应,完全丧失对自身和周围的认知能力。
• 病人虽能吞咽食物、入睡和觉醒,但无黑夜白天之分。
• 不能随意移动肢体。
• 完全失去生活自理 能力。
• 能保留躯体生存的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 昏迷(coma)
~可由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病变引起(占70%)
~又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后果: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中毒及电击、中暑、高原病等均可引起昏迷。
• 根据程度分为:
① 昏迷。对强烈痛刺激有反应,基本生理反应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② 中度昏迷。对痛刺激的反应消失,生理反应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③ 深昏迷。除生命体征存在外,其他均消失。
④ 过度昏迷。即[脑死亡]。
• PVS与[脑死亡](brain death)又有区别。
• [脑死亡]病人是永远不可能存活的。
• 其主要特征是
~自主 呼吸停止
~脑干反射消失
• PVS患者有自主呼吸、脉搏、血压。
• 体温可以正常,但无任何言语、意识、思维能力。
• 他们的这种[植物状态]其实是一种特殊的 昏迷状态。
~因病人有时能睁眼环视.貌似清醒.故又有[清醒昏迷]之称.
• 什么样的人能被定义为PVS?
• 目前国际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持续昏迷3个月以上,也有人认为要持续昏迷6个月以上。但大多数观点坚持认为当持续昏迷超过12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义为[植物人]。
• 真正的植物人苏醒的病例还是非常罕见的。
• 从医学角度看,这些病人其实是属于[长期昏迷(longterm coma)病人。
• 昏迷在临床上被定义 为[眼睛闭合的无反应状态]。
• 昏迷时间超过1个月,则被称为[长期昏迷](也有观点认为超过2周就属于长期昏迷)。
• 长期昏迷可分为昏迷、植物状态、轻微意识状 态等。
• 如果一个昏迷患者存活下来,植物状态或轻微清醒状态就开始了。
• 在区分和鉴别植物状态与轻微清醒状态时有诸多不同意见。
• 美国神经病学学院(AAN)提 出确定植物状态时要满足所有的4个标准和条件:
① 没有按吩咐动作的证据
② 没有可以被理解的言语反应
③ 没有可辨别的言语和手语来打算交谈和沟通的表 示
④ 没有任何定位或自主的运动反应的迹象
• 而轻微清醒状态则被定义为:
① 出现可重复的但不协调的按吩咐动作
② 有可被理解的言语
③ 通过可辨别的语言或 手语来进行沟通反应
④ 有定位或自主运动反应
• 如能满足上述4个标准中任何一个,那么这个患者可以被分类为轻微觉醒状态.
• 长期昏迷病人苏醒并不是医学奇迹 。
• 长期昏迷患者的苏醒,在临床上是很多见的
• 一份回顾性调查资料表明.有10%-50%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患者能够苏醒
• 美国国际昏迷康复研究所(ICRI)自1977年开始建立以后。
• 已经治疗了超过250例植物状态患者。
~92%的患者从长期昏迷中催醒过 来
~35%已经能够生活自理
~57%在体格、精神和智力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进步
~只有4%的病例没有产生任何改变
• 对175例重 型颅脑创伤长期昏迷病人(男性131例.女性44例)进行催醒治疗后
• 有110例恢复意识,其中绝大多数在昏迷3个月内苏醒
• 进一步资料分析表明:长期昏 迷病人能否苏醒,取决于:
~病人是否有原发性脑干伤(Primary brain stem injury)
~脑疝.(Herniation)
~伤情.
~年龄等多种因素.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GBS症候群
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
• 一种急性起病,一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 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 男女患病比例 1.5:1
• 任何年龄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 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进行型。
>>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 又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 约半数以上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内常有感染史
- 喉痛、鼻塞、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 带状疱疹、流感、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
- 多起病急,症状逐渐加重,在1-2周内达到高峰。
• 80%以上病人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继之瘫痪逐渐上升加重。
• 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
• 多数在2~4周开始恢复,程度和快慢各病人差异较大。
• 约1/3病人可遗留有后遗症状。
- 如双下肢或/和双上肢无力或肌肉萎缩、肌肉酸痛,足下垂。
- 患肢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针刺感和烧灼感,检查可见四肢远端"手套-短袜"型感觉减退或缺失。
- 部分病人遗留有面瘫,或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呛咳和咳痰不能。
- 一些病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见手足少汗或多汗,肢端皮肤干燥,或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 又名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
• 与AIDP相似而又有所不同。
• CIDP病程缓慢易复发,症状以肌无力和感觉障碍为主。
• 肌无力症状常是对称性的,
- 主要表现肩、上臂和大腿无力,也可合并前臂、小腿、手和足的无力
- 肢体无力常较躯干无力更为常见。
- 下肢无力常表现为行走蹒跚,易踩空,不能持久站立,上下楼梯费力和起坐困难。
- 上肢无力则表现应用钥匙开锁、握笔、解钮扣、梳头有困难。
- 肌肉大多有萎缩。
•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急进性病情发展恶化,自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胸背部、颈部肌群,造成全身肌肉萎缩;
• 更有甚者,迅速导致呼吸肌萎缩,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病人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 临床表现
格林巴利综合症临床一般以感染性疾病后1~3周,突然出现剧烈以神经根疼痛(以腰肩、颈、和下肢为多),急性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软瘫,主观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症。其具体表现为:
(1)感觉障碍:
一般较轻,多从四肢末端的麻木、针刺感开始。也可有袜套样感觉减退、过敏或消失,以及自发性疼痛,压痛以前壁肌角和腓肠肌明显。偶而可见节段性或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2)运动障碍:
四肢和躯干肌瘫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一般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躯干肌、双上肢和颅神经,可从一侧到另一侧。通常在1~2周内病情发展至高峰。瘫痪一般近端较远端重,肌张力低下。如呼吸、吞咽和发音受累时,可引起自主呼吸麻痹、吞咽和发音困难而危及生命。
(3)发射障碍:
四肢腱反射多是对称性减弱或消失,腹壁、提睾反射多正常。少数患者可因椎体束受累而出现病理反射征。
(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初期或恢复期常有多汗、汗臭味较浓,可能是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结果。少数患者初期可有短期尿潴留,可由于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功能暂时失调或支配外扩约肌的脊神经受损所致;大便常秘结;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等。
(5)颅神经症状:
半数患者有颅神经损害,以舌、咽、迷走神经和一侧或两侧面神经的外周瘫痪多见。其次为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偶见视神经乳头水肿,可能为视神经本身炎症改变或脑水肿所致,也可能和脑脊液蛋白的显著增高,阻塞了蛛网膜绒毛、影响脑脊液吸收有关。诊断本病根据感染性疾病后突然出现对称性是四肢远端感觉、运动及营养障碍和腱反射消失即可确诊。
• 病因病机
-呼吸道、肠胃道病毒感染
-手术后
-接种疫苗后
-非特异性感染
- 尚未完全阐明
- 目前一般认为与在发病前有非特异性感染史与疫苗接种史,而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性免疫疾病。
- 在感染至发病之间有一段潜伏期。
- 免疫反应作用於周围神经的雪旺细胞和髓鞘,产生局限性节段性脱髓鞘变,伴有血管周围及神经内膜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浸润。
- 严重病例可见轴索变性、碎裂。髓鞘能再生,在同一神经纤维中可同时见到髓鞘脱失和再生。有时见脊膜炎症反应、脊髓点状出血、前角细胞及颅神经运动核退行性变。肌肉呈失神经性萎缩。
- 其临床症状为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疫苗预防接种史。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多。
- 中医学认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属于“痿证”范畴。其病因多由于暑湿、湿热;病机乃湿热侵淫经脉,筋脉弛缓,日久伤及肝肾脾三脏,致使精血亏损,肌肉筋骨失常,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润燥舒筋,活血通络,益气健脾,滋补肝肾,布精起痿的等方法。
• 一种急性起病,一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 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 男女患病比例 1.5:1
• 任何年龄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 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进行型。
>>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 又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 约半数以上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内常有感染史
- 喉痛、鼻塞、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 带状疱疹、流感、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
- 多起病急,症状逐渐加重,在1-2周内达到高峰。
• 80%以上病人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继之瘫痪逐渐上升加重。
• 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
• 多数在2~4周开始恢复,程度和快慢各病人差异较大。
• 约1/3病人可遗留有后遗症状。
- 如双下肢或/和双上肢无力或肌肉萎缩、肌肉酸痛,足下垂。
- 患肢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针刺感和烧灼感,检查可见四肢远端"手套-短袜"型感觉减退或缺失。
- 部分病人遗留有面瘫,或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呛咳和咳痰不能。
- 一些病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见手足少汗或多汗,肢端皮肤干燥,或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 又名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
• 与AIDP相似而又有所不同。
• CIDP病程缓慢易复发,症状以肌无力和感觉障碍为主。
• 肌无力症状常是对称性的,
- 主要表现肩、上臂和大腿无力,也可合并前臂、小腿、手和足的无力
- 肢体无力常较躯干无力更为常见。
- 下肢无力常表现为行走蹒跚,易踩空,不能持久站立,上下楼梯费力和起坐困难。
- 上肢无力则表现应用钥匙开锁、握笔、解钮扣、梳头有困难。
- 肌肉大多有萎缩。
•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急进性病情发展恶化,自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胸背部、颈部肌群,造成全身肌肉萎缩;
• 更有甚者,迅速导致呼吸肌萎缩,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病人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 临床表现
格林巴利综合症临床一般以感染性疾病后1~3周,突然出现剧烈以神经根疼痛(以腰肩、颈、和下肢为多),急性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软瘫,主观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症。其具体表现为:
(1)感觉障碍:
一般较轻,多从四肢末端的麻木、针刺感开始。也可有袜套样感觉减退、过敏或消失,以及自发性疼痛,压痛以前壁肌角和腓肠肌明显。偶而可见节段性或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2)运动障碍:
四肢和躯干肌瘫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一般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躯干肌、双上肢和颅神经,可从一侧到另一侧。通常在1~2周内病情发展至高峰。瘫痪一般近端较远端重,肌张力低下。如呼吸、吞咽和发音受累时,可引起自主呼吸麻痹、吞咽和发音困难而危及生命。
(3)发射障碍:
四肢腱反射多是对称性减弱或消失,腹壁、提睾反射多正常。少数患者可因椎体束受累而出现病理反射征。
(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初期或恢复期常有多汗、汗臭味较浓,可能是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结果。少数患者初期可有短期尿潴留,可由于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功能暂时失调或支配外扩约肌的脊神经受损所致;大便常秘结;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等。
(5)颅神经症状:
半数患者有颅神经损害,以舌、咽、迷走神经和一侧或两侧面神经的外周瘫痪多见。其次为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偶见视神经乳头水肿,可能为视神经本身炎症改变或脑水肿所致,也可能和脑脊液蛋白的显著增高,阻塞了蛛网膜绒毛、影响脑脊液吸收有关。诊断本病根据感染性疾病后突然出现对称性是四肢远端感觉、运动及营养障碍和腱反射消失即可确诊。
• 病因病机
-呼吸道、肠胃道病毒感染
-手术后
-接种疫苗后
-非特异性感染
- 尚未完全阐明
- 目前一般认为与在发病前有非特异性感染史与疫苗接种史,而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性免疫疾病。
- 在感染至发病之间有一段潜伏期。
- 免疫反应作用於周围神经的雪旺细胞和髓鞘,产生局限性节段性脱髓鞘变,伴有血管周围及神经内膜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浸润。
- 严重病例可见轴索变性、碎裂。髓鞘能再生,在同一神经纤维中可同时见到髓鞘脱失和再生。有时见脊膜炎症反应、脊髓点状出血、前角细胞及颅神经运动核退行性变。肌肉呈失神经性萎缩。
- 其临床症状为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疫苗预防接种史。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多。
- 中医学认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属于“痿证”范畴。其病因多由于暑湿、湿热;病机乃湿热侵淫经脉,筋脉弛缓,日久伤及肝肾脾三脏,致使精血亏损,肌肉筋骨失常,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润燥舒筋,活血通络,益气健脾,滋补肝肾,布精起痿的等方法。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晚期尸体变化
1、尸臭
人死后会发出一种难闻的臭味。尸臭是尸体腐败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死后,呼吸道、大肠里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腐败臭气(硫化 氢、甲烷methane、氨ammonia等),这些气体通过口、鼻及肛门排出体外所致。
尸臭通常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有时,甚至在人将死未死之时就会产生少量这种臭气, 会引来那些嗅觉灵敏的鸟类。所以,在太平间停放尸体时,需将死者的口鼻以及肛门等孔道用卫生棉堵住,有防止尸臭外溢的作用
2、尸绿和膨胀
腐 败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通常死亡1天后出现腹部膨胀。
死亡1---2天后在右
•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称尸绿(见图6)。
•并有可能继而 出现腐败水泡和腐败血管网,然后扩延至全身。
在死亡3---7天后腐败气体进入皮下组织,
•颜面肿胀呈黑色,
•眼球突出,
•口唇变厚、
•舌尖挺出,
•腹部膨隆,呈所 谓巨人观
由于腹腔内的腐败气体的压力作用,
•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
•排出大小便,
•阴囊与阴茎膨大成球状,
•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3、白骨化
在腐败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
在空气中白骨化所需的时间随季节不同,
•成人尸体在夏季需半个月至1个月以上。
•在土中白骨化经过时间长,季节变化少,
~成人需7---10年,
~小儿尸体4---5年,
~幼儿尸体2---3年,
~新生儿尸体大约1年。
尸体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不经过一般的分解过程而长期保存其原形。这是特殊的尸体变化,如木乃伊与尸蜡等。
尸僵出现的时间和顺序:
尸 僵通常自死后
•1~3小时开始出现于下颌部,
•经4~6小时扩延到全身,
•12~16小时整个尸体强直发展到高度。
其发展顺序有所谓下行次序和上行次序,
•以下行 次序多见,先由咬肌、颈肌开始,其次为颜面肌,以后则为躯干、上肢及下肢。
•上行次序则由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但这种情况罕见。
尸僵经过24 —48小时开始缓解,冬季可持续72小时或更久。
尸僵完全缓解多发生在死后3—7天。
尸僵消失的顺序常与发生的顺序相同。
•影响尸僵的因素:
(1)外界环境:•温度高则尸僵出现早,消失也早;反之,则尸僵出现迟,消失也迟。
•水分多,湿度大的环境中,尸僵发生缓慢。
(2)个体差异:•肌肉发达的健康人尸僵出现较缓而程度强,持续时间也长;
•男性尸僵一般比女性明显;
•老人、小儿尸僵出现较早而程度弱,持续时间也短。
(3)死因:•死前肌肉有痉挛者,如破伤风、士的年中毒、急性热性病、有机磷农药中毒、异烟肼中毒者,尸僵出观早而强;
•毒蕈中毒、败血症、全身衰弱者,尸僵出现迟而弱。
人死后会发出一种难闻的臭味。尸臭是尸体腐败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死后,呼吸道、大肠里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腐败臭气(硫化 氢、甲烷methane、氨ammonia等),这些气体通过口、鼻及肛门排出体外所致。
尸臭通常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有时,甚至在人将死未死之时就会产生少量这种臭气, 会引来那些嗅觉灵敏的鸟类。所以,在太平间停放尸体时,需将死者的口鼻以及肛门等孔道用卫生棉堵住,有防止尸臭外溢的作用
2、尸绿和膨胀
腐 败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通常死亡1天后出现腹部膨胀。
死亡1---2天后在右
•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称尸绿(见图6)。
•并有可能继而 出现腐败水泡和腐败血管网,然后扩延至全身。
在死亡3---7天后腐败气体进入皮下组织,
•颜面肿胀呈黑色,
•眼球突出,
•口唇变厚、
•舌尖挺出,
•腹部膨隆,呈所 谓巨人观
由于腹腔内的腐败气体的压力作用,
•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
•排出大小便,
•阴囊与阴茎膨大成球状,
•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3、白骨化
在腐败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
在空气中白骨化所需的时间随季节不同,
•成人尸体在夏季需半个月至1个月以上。
•在土中白骨化经过时间长,季节变化少,
~成人需7---10年,
~小儿尸体4---5年,
~幼儿尸体2---3年,
~新生儿尸体大约1年。
尸体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不经过一般的分解过程而长期保存其原形。这是特殊的尸体变化,如木乃伊与尸蜡等。
尸僵出现的时间和顺序:
尸 僵通常自死后
•1~3小时开始出现于下颌部,
•经4~6小时扩延到全身,
•12~16小时整个尸体强直发展到高度。
其发展顺序有所谓下行次序和上行次序,
•以下行 次序多见,先由咬肌、颈肌开始,其次为颜面肌,以后则为躯干、上肢及下肢。
•上行次序则由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但这种情况罕见。
尸僵经过24 —48小时开始缓解,冬季可持续72小时或更久。
尸僵完全缓解多发生在死后3—7天。
尸僵消失的顺序常与发生的顺序相同。
•影响尸僵的因素:
(1)外界环境:•温度高则尸僵出现早,消失也早;反之,则尸僵出现迟,消失也迟。
•水分多,湿度大的环境中,尸僵发生缓慢。
(2)个体差异:•肌肉发达的健康人尸僵出现较缓而程度强,持续时间也长;
•男性尸僵一般比女性明显;
•老人、小儿尸僵出现较早而程度弱,持续时间也短。
(3)死因:•死前肌肉有痉挛者,如破伤风、士的年中毒、急性热性病、有机磷农药中毒、异烟肼中毒者,尸僵出观早而强;
•毒蕈中毒、败血症、全身衰弱者,尸僵出现迟而弱。
早期尸体现象
死后,各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现象为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有以下几种:
1、尸冷:
人 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尸体逐渐变冷。尸冷的快慢受尸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大。身体本身的因素有年龄、身体状况、死因等原因。
•一般身强体壮的成人、肥 胖者、破伤风等人死前发生强烈的痉挛以及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热性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
•小儿、老人、瘦弱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则尸温下降 较快。
•尸体的穿着、铺盖、棉被等是否单薄也有影响。一般衣着单薄的在死后3—4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就和环境温度相一致。
•尸体和环境的温差越大,则尸冷的进展越快。体格一般的成人尸温在室温的环境中,平均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
~~如果环境温度低(2——6摄氏度),则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
~~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则不发生尸冷。
2、肌肉松弛:
表 现为
•肌肉松弛、
•肢体变软,
•瞳孔散大,
•眼微睁,
•皮肤失去弹性,
•各关节极易屈曲等。
•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见图 1)。
在受压迫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尸体的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柔软部位和突出部位与硬物接触后被压成平边状态,可借偏压的部 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移动,但也有死亡瞬间忽然发生尸体痉挛,此时不仅看不到肌肉松弛,死时手中拿的物品还可能握的很紧。
3、尸僵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 现象之一,虽然只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可确认死亡。尸僵有时能提示死者临死的姿态,也可根据其进展程度推测死亡时间。
影响尸僵的因素,
•一般小儿、老 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和消失都较快。
•婴儿有时死后10—30分钟即已发生。
•成人及肌肉发达者正相反。
•一般高温能促进化学过程而能加速尸僵的发生或消失。
•但烧 死者的僵直是高温引起的蛋白凝固而不是尸僵;
•低温时出现与消失都慢,但冰冻尸体的僵硬主要是尸体的冻结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 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
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 将不能发生再僵直。
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现在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是,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 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 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一般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一直持续到正常尸僵的出现,集中发生在精神高度紧张或脑损伤时,如溺死者紧握水草,自杀者手中紧握致伤物。
尸 体表面不断蒸发水分,尤其是在覆盖层薄而湿润或创面的部位,每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得干燥。通常在死后数小时可见唇口发暗,皱缩、稍变硬。(见图 3)如果眼睛是睁开的,露出的球结膜表面逐渐变成浑浊、皱缩,呈黄灰色三角形斑,此斑可作为死亡的确证。角膜因失去水分而浑浊,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一 般死后6—12小时为轻度浑浊,
•15—20小时混浊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
•经48小时则强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
眼睛闭上或在水中的尸体也可发生角膜浑 浊。
4、干燥
干燥的发生和进展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温度高、
•干燥、
•风大 或
•通风良好的环境
能加速尸体局部的干燥,反之则干燥发生的慢。
5、尸斑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
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
•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可持续6---12小时。
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 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
•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
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 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
•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
•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
•冻死时呈红色。
尸斑的分布:一般出现在尸体底下部位并按尸体姿态各异。
•仰卧时见于背、腰、臀、枕部、颈部、四肢;
•有时见于侧面甚至上身倾斜处(如锁骨区);
•俯卧时可见于颜面、胸膛、四肢的腹侧面。
•尸体悬直或直立时,见于下肢、两手及前臂。
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
•内在与死因有关,急性失血、贫血、衰竭或恶体质者出现较慢,
•猝死和窒息死的尸体因血液呈流动性,尸斑出现的快而强,其色暗紫。
•外界因素中尸体低下部位压迫处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别处故无尸斑形成,呈苍白色容易与形成的尸斑对比
早期尸体现象有以下几种:
1、尸冷:
人 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尸体逐渐变冷。尸冷的快慢受尸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大。身体本身的因素有年龄、身体状况、死因等原因。
•一般身强体壮的成人、肥 胖者、破伤风等人死前发生强烈的痉挛以及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热性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
•小儿、老人、瘦弱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则尸温下降 较快。
•尸体的穿着、铺盖、棉被等是否单薄也有影响。一般衣着单薄的在死后3—4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就和环境温度相一致。
•尸体和环境的温差越大,则尸冷的进展越快。体格一般的成人尸温在室温的环境中,平均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
~~如果环境温度低(2——6摄氏度),则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
~~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则不发生尸冷。
2、肌肉松弛:
表 现为
•肌肉松弛、
•肢体变软,
•瞳孔散大,
•眼微睁,
•皮肤失去弹性,
•各关节极易屈曲等。
•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见图 1)。
在受压迫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尸体的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柔软部位和突出部位与硬物接触后被压成平边状态,可借偏压的部 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移动,但也有死亡瞬间忽然发生尸体痉挛,此时不仅看不到肌肉松弛,死时手中拿的物品还可能握的很紧。
3、尸僵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 现象之一,虽然只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可确认死亡。尸僵有时能提示死者临死的姿态,也可根据其进展程度推测死亡时间。
影响尸僵的因素,
•一般小儿、老 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和消失都较快。
•婴儿有时死后10—30分钟即已发生。
•成人及肌肉发达者正相反。
•一般高温能促进化学过程而能加速尸僵的发生或消失。
•但烧 死者的僵直是高温引起的蛋白凝固而不是尸僵;
•低温时出现与消失都慢,但冰冻尸体的僵硬主要是尸体的冻结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 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
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 将不能发生再僵直。
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现在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是,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 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 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一般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一直持续到正常尸僵的出现,集中发生在精神高度紧张或脑损伤时,如溺死者紧握水草,自杀者手中紧握致伤物。
尸 体表面不断蒸发水分,尤其是在覆盖层薄而湿润或创面的部位,每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得干燥。通常在死后数小时可见唇口发暗,皱缩、稍变硬。(见图 3)如果眼睛是睁开的,露出的球结膜表面逐渐变成浑浊、皱缩,呈黄灰色三角形斑,此斑可作为死亡的确证。角膜因失去水分而浑浊,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一 般死后6—12小时为轻度浑浊,
•15—20小时混浊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
•经48小时则强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
眼睛闭上或在水中的尸体也可发生角膜浑 浊。
4、干燥
干燥的发生和进展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温度高、
•干燥、
•风大 或
•通风良好的环境
能加速尸体局部的干燥,反之则干燥发生的慢。
5、尸斑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
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
•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可持续6---12小时。
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 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
•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
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 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
•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
•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
•冻死时呈红色。
尸斑的分布:一般出现在尸体底下部位并按尸体姿态各异。
•仰卧时见于背、腰、臀、枕部、颈部、四肢;
•有时见于侧面甚至上身倾斜处(如锁骨区);
•俯卧时可见于颜面、胸膛、四肢的腹侧面。
•尸体悬直或直立时,见于下肢、两手及前臂。
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
•内在与死因有关,急性失血、贫血、衰竭或恶体质者出现较慢,
•猝死和窒息死的尸体因血液呈流动性,尸斑出现的快而强,其色暗紫。
•外界因素中尸体低下部位压迫处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别处故无尸斑形成,呈苍白色容易与形成的尸斑对比
2009年3月7日星期六
血迹分类标准
根据血迹形成的机制不同,结合血迹的形态特点,笔者以为可将血迹分成十种类型。
一. 喷溅状血迹
喷溅状血迹(projected bloodstain)是指人体动脉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迹,其喷溅的动因是动脉血压驱使。平面载体上,典型的喷溅状血迹形态为在一定面积内均匀的圆点状分布的血迹,其面积的大小与破裂的动脉管径成正比,而与喷溅的距离成反比。当出血量较大时,喷溅状血迹常伴有沿重力方向的流柱状血迹;当喷溅方向与平面载体非成直角时,血迹呈椭圆形且其长度与其夹角的大小成反比;因心脏呈节律性的收舒,故有时可见到间断的、成组的喷溅状血迹,但后形成的血迹较前形成的血迹高度更低、距离更近。
二. 抛甩状血迹
抛甩状血迹 (cast-off bloodstain)是指沾血的物体运动时在载体上留下的血迹,其最常见的运动方式呈弧形,如挥动沾血的器械、摆动出血的肢体等。典型的抛甩状血迹的形态特点为血迹呈弧形线分布,其弧线的起点血迹多为圆形,而逐渐变为椭圆形。弧线的长短与沾血量的大小、运动的幅度以及运动力量的大小呈正比。
三. 溅落状血迹
溅落状血迹(splash bloodstain)是指物体碰撞在表面有血液之处或者表面沾血的物体与其它物体碰撞时向四周溅散所形成的血迹,如物体打击出血的创口、出血的肢体坠落与地面发生碰撞等。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点表现为:血迹分布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力的方向)相反;血迹多呈椭圆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溅落状血迹的大小与碰撞处血量的大小成正比,而与碰撞力量的大小成反比;其溅落的范围与碰撞处血量的大小、碰撞力量的大小成正比。枪击头部所引起的回溅状血迹(backspatter bloodstain)属于溅落状血迹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 滴落状血迹
滴落状血迹(drip bloodstain)是指血液呈自由落体运动于载体上形成的血迹。滴落状血迹的血量多为0.05―0.5ml,其形态与血滴和载体接触时的角度直接相关:血滴垂直接触时,血迹呈圆形或类圆形;血滴斜向接触时,血迹呈椭圆形。运动状态下的滴落状血迹在运动方向一侧有溅散状的血迹,其大小和范围与运动速度、滴落高度和血量大小成正比。
五. 流柱状血迹
流柱状血迹(flow bloodstain)是指血液受重力的影响,沿物体表面向下运动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流柱状血迹形态呈条柱形,上粗下细,上淡下浓,其长度和粗细与血量和物体的斜度呈正比。
六. 擦拭状血迹
擦拭状血迹(wipe bloodstain)是指沾血的物体以碰撞、触摸、擦蹭等运动方式直接与载体接触所形成的血迹。受沾血物体的形态、血量的大小、载体的形态以及接触的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擦拭状血迹的形态极不规则。
七. 转移状血迹
转移状血迹(transfer bloodstain)是指沾血物体的特殊形态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在载体上所留下的血迹。转移状血迹通常是指血手印(包括血指纹、血掌纹、血手套印等)和血足印(包括血足掌纹、血鞋印)。有人将有认定物体价值的特殊形态的血迹也视为转移状血迹,如沾血的毛衣在人体皮肤上所留下的花纹血迹。本质上,转移状血迹是擦拭状血迹的一种特殊形式。
八. 浸染状血迹
浸染状血迹(soaked bloodstain)是指血液在有吸附性的物体(如衣着、纸、土等)上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浸染状血迹是人体创口出血浸染相应部位的衣着所致。浸染状血迹呈均匀扩散状并有一定的面积;受出血量、体位以及被浸染物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而无固定形态。
九. 稀释状血迹
稀释状血迹(diluted bloodstain)是指血液被其它液体混合后形成的血迹。最常见的稀释血液的液体是水,最常见的稀释方式是用水或沾水的物体冲洗血迹。稀释状血迹色泽淡红,其中间颜色有时较周围颜色稍深。
十. 血 泊
血泊(blood pool)是指具一定体积的血液聚集所形成的血迹。目前尚无体积的量化概念,血液聚集的方式通常为血液滴落或流柱而成。血泊形成的时间与出血量、血液聚集方式以及载体的吸附性等因素直接相关。血泊通常为类圆饼形,具有较明显的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当血量较大且未完全干燥时,因重力和沉析的作用,可见到血泊中血清和有形成分分离所形成的中间暗红、边缘淡黄的特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血迹的分类并非是孤立和静止的,实践中经常可见到两种以上血迹类型混合的现象,比如当出血量较大时,垂直高度上的喷溅状或溅落状血迹常伴有流柱状血迹。因此,应当动态而完整地理解血迹分类的问题。
(完)
一. 喷溅状血迹
喷溅状血迹(projected bloodstain)是指人体动脉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迹,其喷溅的动因是动脉血压驱使。平面载体上,典型的喷溅状血迹形态为在一定面积内均匀的圆点状分布的血迹,其面积的大小与破裂的动脉管径成正比,而与喷溅的距离成反比。当出血量较大时,喷溅状血迹常伴有沿重力方向的流柱状血迹;当喷溅方向与平面载体非成直角时,血迹呈椭圆形且其长度与其夹角的大小成反比;因心脏呈节律性的收舒,故有时可见到间断的、成组的喷溅状血迹,但后形成的血迹较前形成的血迹高度更低、距离更近。
二. 抛甩状血迹
抛甩状血迹 (cast-off bloodstain)是指沾血的物体运动时在载体上留下的血迹,其最常见的运动方式呈弧形,如挥动沾血的器械、摆动出血的肢体等。典型的抛甩状血迹的形态特点为血迹呈弧形线分布,其弧线的起点血迹多为圆形,而逐渐变为椭圆形。弧线的长短与沾血量的大小、运动的幅度以及运动力量的大小呈正比。
三. 溅落状血迹
溅落状血迹(splash bloodstain)是指物体碰撞在表面有血液之处或者表面沾血的物体与其它物体碰撞时向四周溅散所形成的血迹,如物体打击出血的创口、出血的肢体坠落与地面发生碰撞等。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点表现为:血迹分布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力的方向)相反;血迹多呈椭圆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溅落状血迹的大小与碰撞处血量的大小成正比,而与碰撞力量的大小成反比;其溅落的范围与碰撞处血量的大小、碰撞力量的大小成正比。枪击头部所引起的回溅状血迹(backspatter bloodstain)属于溅落状血迹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 滴落状血迹
滴落状血迹(drip bloodstain)是指血液呈自由落体运动于载体上形成的血迹。滴落状血迹的血量多为0.05―0.5ml,其形态与血滴和载体接触时的角度直接相关:血滴垂直接触时,血迹呈圆形或类圆形;血滴斜向接触时,血迹呈椭圆形。运动状态下的滴落状血迹在运动方向一侧有溅散状的血迹,其大小和范围与运动速度、滴落高度和血量大小成正比。
五. 流柱状血迹
流柱状血迹(flow bloodstain)是指血液受重力的影响,沿物体表面向下运动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流柱状血迹形态呈条柱形,上粗下细,上淡下浓,其长度和粗细与血量和物体的斜度呈正比。
六. 擦拭状血迹
擦拭状血迹(wipe bloodstain)是指沾血的物体以碰撞、触摸、擦蹭等运动方式直接与载体接触所形成的血迹。受沾血物体的形态、血量的大小、载体的形态以及接触的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擦拭状血迹的形态极不规则。
七. 转移状血迹
转移状血迹(transfer bloodstain)是指沾血物体的特殊形态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在载体上所留下的血迹。转移状血迹通常是指血手印(包括血指纹、血掌纹、血手套印等)和血足印(包括血足掌纹、血鞋印)。有人将有认定物体价值的特殊形态的血迹也视为转移状血迹,如沾血的毛衣在人体皮肤上所留下的花纹血迹。本质上,转移状血迹是擦拭状血迹的一种特殊形式。
八. 浸染状血迹
浸染状血迹(soaked bloodstain)是指血液在有吸附性的物体(如衣着、纸、土等)上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浸染状血迹是人体创口出血浸染相应部位的衣着所致。浸染状血迹呈均匀扩散状并有一定的面积;受出血量、体位以及被浸染物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而无固定形态。
九. 稀释状血迹
稀释状血迹(diluted bloodstain)是指血液被其它液体混合后形成的血迹。最常见的稀释血液的液体是水,最常见的稀释方式是用水或沾水的物体冲洗血迹。稀释状血迹色泽淡红,其中间颜色有时较周围颜色稍深。
十. 血 泊
血泊(blood pool)是指具一定体积的血液聚集所形成的血迹。目前尚无体积的量化概念,血液聚集的方式通常为血液滴落或流柱而成。血泊形成的时间与出血量、血液聚集方式以及载体的吸附性等因素直接相关。血泊通常为类圆饼形,具有较明显的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当血量较大且未完全干燥时,因重力和沉析的作用,可见到血泊中血清和有形成分分离所形成的中间暗红、边缘淡黄的特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血迹的分类并非是孤立和静止的,实践中经常可见到两种以上血迹类型混合的现象,比如当出血量较大时,垂直高度上的喷溅状或溅落状血迹常伴有流柱状血迹。因此,应当动态而完整地理解血迹分类的问题。
(完)
订阅:
博文 (Atom)